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0:56    次浏览
追尾事故近年逐渐成为我国交通事故伤亡率中第二高的事故类型,特别是连环追尾事故,由于碰撞事故中涉及到的人员及车辆一般较多,导致事故的损失均较为惨重。10月24日,在亚洲汽车企业规模最大的奇瑞碰撞安全实验室,奇瑞汽车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了“全球首次公开连环追尾安全碰撞”演示。两辆奇瑞瑞虎7与一辆大卡车,现场再现了“乘用车追尾乘用车+乘用车追尾卡车”的“三车连环追尾”事故。 (之所以说是“全球首次”,是因为目前还没有车企敢于挑战,大货车与乘用车之间的追尾碰撞测试。)碰撞车辆本次用碰撞试验的是奇瑞瑞虎7,其中蓝色车辆作为“子弹车”车上装载4个假人,其中前排男性假人两人,后排为女性与儿童假人各一人。(▼主动撞击车) 而红色车辆为“目标车”,(也就是被撞击车)车上仅装载一名男性假人。而最前方的卡车,则作为“旁观躺枪”,接受来自红车的撞击。 碰撞过程连环追尾碰撞:本次试验采用两辆瑞虎7实车和一辆卡车作为实验对象。爆菊,哦不,是碰撞开始。蓝色车以50km/h的速度撞向红色车后,红色车辆因车辆惯性将以26km/h撞向卡车。(▼撞击现场动图) (▼俯视撞击效果图) 碰撞结果连环爆菊碰撞后,三辆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。▼▼▼ 中间红色瑞虎受伤最惨烈,毕竟被前后夹击了! 再看看车内,安全气囊打开正常,座椅也没有移位,假人坐姿正常,车门开启正常。这个意思是,即使车体有明显损伤,车内人员安全度依然极高。 从碰撞试验的现场图片可以看到,子弹车与目标车的车体结构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,但但未发生燃油泄漏、明火现象。其中子弹车乘员舱的气囊全部正常展开,且内饰无锋利断裂,车内4个测试假人受到冲撞影响程度较小,目标车车内的气囊也正常开启,且内饰无锋利断裂,主驾驶假人基本没受到什么影响。值得一体的是,测试中,“目标车”被“子弹车”第一次碰撞时,气囊没有打开,这一点非常好。如果“目标车”第一次被追尾时气囊就打开,那么第二次正面碰撞卡车时,乘客就要硬怼仪表台或者前挡风玻璃了,后果会不堪设想。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,无论是假人的生物力学指标、车身结构,还是气囊、安全带、座椅等安全系统数据都表现出色,为驾乘者提供了优秀保护。例如,“子弹车”驾驶员头部伤害指数HIC,在50公里时速下,数值650以下为表现优秀,瑞虎7仅为64,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。 总的来说,从碰撞测试现场公布的数据及基于现场的分析,可以看出瑞虎7在三车追尾碰撞测试中能够对驾乘人员提供有效的保护,不论是车辆在前部发生碰撞还是在后部发生追尾,被动安全结构上都有合理的设计。当然,这事一出来,吃瓜群众肯定有话说了。有肯定这次碰撞试验,支持奇瑞的:@又双叒叕66:笼型车身,高强度钢,成本高了这么多,当然安全性也高!厚道,从不偷工减料!@大乐乐啊:说真话,奇瑞车的安全秒杀韩系和日系,皮实耐用,省油。如果没有奇瑞。现在桑塔纳还要买20左右。感谢奇瑞。@这个名字真的有人用吗 :下午看了全程直播,我昨天刚订了瑞虎7@M82A149419393:被黑了这么多年,这次用事实说话,奇瑞!支持你!@摸瘾大 :我定虎7的时候,还没听说有这样的测试!太tm惊喜提气啦!加油,奇瑞!国产加油!!!@白开水or苦咖啡:很多车都在拼颜值,只有奇瑞拼技术!不管现在做的好不好,就这种精神,自主品牌很需要!@手机用户6654889123:奇瑞是中国汽车第一家敢做这样实测,质量简直逆天了!@心景聚焦:敢直播就说明有自信!中国品牌奇瑞、吉利、比亚迪都要自己独具匠心的一面,希望中国品牌唤起国人对中国品牌的认可,至少不要存在偏见,少点崇洋媚外的递减心里!强大的中国不是口号,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努力,这些中国品牌只要用心去做,自主研发创新的都是好样的,为他们点赞加油吧@100守侯:测试车和量产车一样的性能,测试数据真实可靠的话,这车可以力挽狂澜了!当然,也有网友不买账@荫吹斯亭:这测试完全是糊弄人的,就是一次夺人眼球的商业广告而已。@Jaly_Ji:连环追尾根本不是这样的,要测试就要模拟最真实的环境。红车以120码的速度追尾卡车,蓝车再以120码的速度追尾红车,这样的测试才真实有效。@Alphrt:为什么不直接碰撞大货车或者大货车直接碰撞瑞虎7,这样更真实!@取个好名真难:这速度也能说明问题???太慢了点吧!!实验不如不做!!@墨色山竹:后车50,中车26,卡车静止。而高速上就是,后车100,中车74,卡车50,这样你看看车子会怎样?@Swifty_ :50码追尾,能有啥伤害,26码追尾卡车,又能有啥伤害!看起来炫酷,其实是骗人的!你把蓝车换成满载卡车追尾试试!@朕奈天子 :麻烦加速至120公里,后面100试试。。。谢谢作为本次测试的对象,奇瑞瑞虎7是今年9月20号刚上市,而在此阶段进行瑞虎7的碰撞测试,不得不说“套路”满满啊!而奇瑞到底能不能用套路“偷走”大家的心,我们看接下来瑞虎7的销量便知晓~车主们对这次碰撞试验有什么想说的呢?(内容综合于网络)